- 发布人:qzjy
- 时间:2011-11-06
- 点击:5534
- 来源:[db:来源]
读《重新认识你自己》后记
翻完第一遍,很迷惑,如很多人的读后感:天资愚钝、无慧根。每个字都认识,句子也能读通顺,但其中的思想无法了悟。也许是演讲稿整理成书,总觉得语句的逻辑性不够,也或者是作者的思想与我们迥异。
再读第二遍,开始不断地问自己,似乎作者能读懂读者的生活。那些形形色色的困惑的确就是我们的人生,关于人际关系、工作、时间、爱……我们也总在困扰中挣扎前进,包括我们去读书,去寻求解决的方法,也是一种与生活抗争的形式。我们总想着逃离生活,遥想美好的过去,或是憧憬未来,却从未意识到这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不在当下。
我们不愿意生活充满痛苦,总想着愉悦地栖息在大地上,但总是得不到成全。一朵花、一只宠物猫能带来的愉悦,胜过与人交往带来的愉悦。我们精心地照料着一棵植物,它不经意间开花带来的快乐,与学生的成长一般。但是我们在学生身上还会挑出很多的不是,我们并不会去苛责一棵植物,为什么呢?我们还缺少爱,或者说我们根本就不懂得怎样去爱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也许我们还没学会怎样去爱身边的人、事以及自己。
读《重新认识你自己》
《重新认识你自己》是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作品,他被称为比泰戈尔、纪伯伦更伟大的心灵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和至乐的境界。
我们把作者当做人生导师,带着崇敬的心去拜读他的著作。但此书开篇第一章却泼了你一生凉水,“你不能依赖任何人,事实上并没有向导,没有老师,也没有权威,只有靠你自己----你和他人,以及你和世界的关系----除此以外,一无所恃。”我们总感到自己很空虚肤浅,因为我们其实活在别人言论中,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作者告诉我们要了解真理,必须学会如何去观察生活中的真相。
怎样形成觉察力?“只有先具备了关怀之心才能全神贯注。”只有从心底出发迫切地想了解一件事物,才会付出全部的心力去觉察它,你肯定在生活中有这类的体验吧!怎样检验你是否全神贯注?作者一语中的“以全副心神与某物相应,事后你不会有太多的记忆?”。的确是,运动会4×100米接力比赛后,同事说我跑的只比某某慢一点点,但是我全然不知,唯一能记起的是最后交棒时放慢速度。当我们只活在当下一刻,就能专注就无杂念就能心静。
当然“活在当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总是在怕很多。“怕失去工作,怕衣食金钱匮乏,怕邻居或大众对你的评语,怕成就不够大……”。这就是“众多”恐惧,但是作者告诉我们“恐惧只有一种,我们只是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它罢了。”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也一定想摆脱这种不愉快的体验。当然如果你乐在其中,就像有人喜欢看鬼片寻求感官刺激,就另当别论了。(其实那也只是逃离生活压力的一种方式而已,并不是真的快乐体验!)此书告诉你一个方法:认清你自己就是恐惧,和恐惧无二区别,自然会停止所有的斗争,然后恐惧就完全止息下来。呵呵,怕的不是公开课效果不好,你只是认识到自己能力不够,害怕也不会瞬时提高教学能力,这样想就不会害怕结果了。清楚地认识自己,也非易事。
所以我们要学会关照生命,既不接受自我,也不排斥自我。好好整理这些垃圾:记忆、限制、昨日的怨言和牢骚,死于昨日的种种,才可能独处,认识你自己。
正 确 的 教 育
——读《一生的学习》
传统的教育,使独立思考变得极端困难。附和随从导致了平庸。如果我们崇尚成功,那么要异于众人,或是反抗环境并非易事,而且可能是危险的。想要成功的动力——这是追求物质或所谓精神上的报偿、寻求内在或外在的安全感、寻求享受的欲望——这整个过程都会阻碍了“不满之情”,遏止了自发创造,滋生了恐惧;而恐惧则阻碍了我们对生活加以明智地了解。
无知的人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当一个有学问的人依赖书本、知识和权威,借着它们以获取了解,那么他便是愚蠢的。了解是由自我认识而来,而自我认识,乃是一个人明白他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因此,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了解,因为整个生活是汇聚于我们每个人的身心。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怎样认同身份?我们怎样是评价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否会认为某学生品行不良、资质愚钝……这么一段话不易于当头棒喝,“我们是何许人,竟能决定‵人ˊ应该如何?我们有何权利,能够决定将‵人ˊ按照某种特定模式——这个特定模式乃是从某本书上学来,或是受我们自己的野心、希望和恐惧所规限——而加以塑造。”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依赖种种意识形态、学说或信仰;为了各种理由接受了各种形式的纪律且加以实行;以奖赏引诱学生,或以惩罚威吓学生,使其心智卑屈、麻木……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体验着人生,因而从事于教育的人。
正确的教育,应该是“帮助人去体验生活的完整过程”,应该是“帮助个人,使其成熟、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应该是“鼓励孩子对他人尊重体谅,而无需任何的诱饵或威吓”。教育者应创造出正确的环境和智慧的培养,使得孩子长大成人后,能以智慧处理他所面临的人生问题;学校应该帮助孩子去发现自己的天赋和职责,而不仅以事实和技术知识填塞内心,因为一旦知识和技术被作为成功与控制的手段而加以崇拜,世上便会有无情的竞争和对立;更不能教导孩子崇拜成功,因为成功的欲望滋生了对失败的恐惧。学校应该是一片沃土,使学生毫无恐惧,快乐而完整地生长于其间。
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真实的儿童,而不是要求他们成为我们认为他“应该如何”。一名教育者,必须警觉、小心、自觉。
张步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