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海煌读书笔记
  • 发布人:qzjy
  • 时间:2011-11-05
  • 点击:8494
  • 来源:[db:来源]

《基督山伯爵》读书笔记

 

《基督山伯爵》是全世界流传最广的名著之一,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经典小说。我读完了这本厚厚的法国名著《基督山伯爵》后,惊讶地发现我的很多思想和认识都因此有了变化,我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了解了往日的故事,开阔了视野,甚至我对于生活,比从前热爱多了。   

我想,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的故事情节。它的故事情节精彩不断,并且悬念很多,又让读者有那种在武侠小说里常见的,君子复仇,十年不晚的大快人心的感觉。主人公基督山伯爵的复仇是步步深入而又不易被人察觉的,读起来总觉得像读侦探小说一样惊险又智慧。我们不能马上道出其中的计谋,但是一切都让我们心知肚明,唯一能瞒过的,就是那几个被复仇的当事人。我尤其觉得好看的,是他所刻画的场景片段描写。唐太斯被关押在狱中时,他在黑牢中的环境被描写得凄厉又悲苦,而他和神甫见面并交谈的故事,又写得惊险又充满了欣慰的智慧。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神甫的睿智和精彩的分析为唐太斯增加了无穷的力量,从此他便告别了从前羽翼未丰的小伙子,逐渐走向经过岁月磨练而机警狡诈的中年人。另外,维尔福夫人夜晚给维尔福小姐下毒被基督山发现的一段,以及故事接近尾声,基督山伯爵的几个仇家都得到了应有的报应后,伯爵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的片段,不仅使人叹服伯爵如诸葛亮一般的足智多谋和善于扮演装扮,同时也为他的勇敢和神秘所倾佩。正引用马西米兰的话说,基督山伯爵仿佛是一个“上帝”。

我想对主人公唐太斯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见解。他是一个成功的复仇者,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自从他越狱回到了他原来一起生活过的人群里后,他已脱胎换骨的成了一个计谋超人的魔术师,又仿佛是那个动荡时代的一个奇人,他的旧相识之所以一直没认出他,我想是因为他参与的行业很多,很有钱,而又十分会为人,给人神秘感,又常常化险为夷,很有内涵,就仿佛一个偶像一样让人想要崇拜和尊敬。他执掌着别人的命运,不费一枪一剑就完成了他的复仇计划:腾格拉尔被盗贼万帕抓去了,维尔福疯了,弗尔南多因为美塞苔斯和儿子的离去,就自杀了,而美塞苔斯则一个人痛苦地过起了隐居生活。

可我又觉得,他虽然成功,却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和美塞苔斯的婚姻在一场“天灾人祸”中化为了泡影,直到书的结尾也没能在一起;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复仇了,可是也因此害死了人,而他即使很有钱,到三十多岁依然没有结婚,一生都过着漂泊的生活,最终离开了法国这个复仇成功后依然想念他的,悲伤的大舞台。

我在想,人是不是一定要有仇要报?大仇不报,心难平吗?可是真的把正义的复仇进行到底,究竟是应该快刀斩乱麻,还是应该像唐太斯一样,用精神去挫伤别人,将社会的美和丑都看透?而这样很会复仇的人,又会不会给人一种胸中充满仇恨的感觉呢?看那些优美的文字,微笑的交情,是不是也同样暗含着不幸,欺瞒和杀机?原来伯爵在和仇人们礼貌地交谈时,字里行间也充斥着虚伪和欺骗。可见人们在交友时,会不会要多长一个心眼,提防基督山这样,城府很深,温情又神秘,“十四年”之后再来寻仇的晃动在身边的,“化过妆”的敌人?在这部作品中,人心的险恶和智慧,可见一斑。正如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谁知道自己造的恶,是不是会得到上天迟来的惩罚呢?就象故事里家破人亡的三个自私的男爵一样,谁也不会想到,生命中的哪一个阶段,上帝会派使者来复仇呢。所以,故事告诉我们,人应常常感恩和多做善事帮助别人,也会获得上帝的感恩和倾赖。还有一句俗语说的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全部要报。故事的结局,基督山伯爵说了这样一段话:“世界上既无所谓快乐或也无所谓痛苦;只有一种状况与另一种状况的比较,如此而已。只有体验过不幸的人才能体会最大的快乐”。

看完了这本书后,我感悟到面对厄运,只有坚信命运、永不放弃才会最终摆脱并且获得成功。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就像朝拜一个遥远圣地一般。然而通往成功的路总是漫长的,更有着隐藏着的无数的困难与磨难的恶魔,他们各个都虎视眈眈地盯着你,他们会向你扑来,会把你摔倒,而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们呢?面对人生的这个思考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思。那就是坚持不懈的意志与坚韧不拔的信念。人类的一切智慧就包含在这四个字里:等待希望”!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 
这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是喜剧?悲剧?正剧?也许都有一点。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老师推荐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她是在搪塞我,因为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感觉,这里面的事情太平凡了,平凡得让我感觉到他们都好像是发生在我的身边。然而,当我读到第三遍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了我的血液慢慢地开始沸腾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 
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啊?每到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也许这种困难与挫折只有孙少平所遭受的苦难的百万分之一——我们可曾有过这样的认识?就算是哪天放学是下了场雨,亦或是天气有些闷热而又停了电,我们往往会听到许多的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读了《平凡的世界》以后,读懂了“苦难的哲学”,那么就算是你今后遭受再多的苦难,你也不会怨天尤人。 
对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这绝对是一条精辟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理论。“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这里体现出的是两种人,勤劳的和懒散的。人生来是没有差别的,然而经过了不同的境遇和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而在这期间,对于劳动的认识不同,对产生这样的差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我们考到大学的时候,在学习方面,我们没有太多的差别。然而,经历了三年的大学生活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又是何其巨大。宰相刘罗锅在和绅临终前对他说:“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设计的。”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都应当好好想想,我们是怎样对待劳动的。 
孙少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在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中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 
“……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孙少平这样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称之为平凡的人。即使是平凡,也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伟大的平凡。 
路遥,生于1949年,陕西人,代表作是<平凡的世界>,自从作品问世以来就获得好评如潮,并与1991年获得了第三届矛盾文学奖,可惜的是作者与次年逝世,实在是很可惜~
    《平凡》的基本内容就是在7585年之间,黄土地上有一个双水村,作者就是将这十年间,双水人的故事。当时正是文革快要结束,改革开放也含在其中的十年,所以说这部小说是非常有现实的历史意义的。可以说,双水村也是当时中国千千万万个农村的一个缩影,作者用近乎写实的手法,重现了当年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作为一个读者,你可以有N个理由喜欢他。比如,你可以仅仅把它当作一部长篇小说来欣赏,因为故事中的人物一个个都被描写得非常生动丰满。再如,你可以把它当作一本是学材料来研究,因为书中的人物风俗都是有原型的。或者,你也可以把它当作一本励志图书来阅读,因为书中的人物即使正在遭遇苦难,那也是积极向上的,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书中的每个任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朴实的秀莲,开朗的晓霞,流里流气的王满银 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孙家两兄弟,孙少安和孙少平。
    孙少安,是个耿直的农家汉子,虽然真心的爱过润叶,润叶也非常爱他,并主动追求过他,但少安受小农思想的束缚,觉得他和润也属于门不当,户不对。最终没有回应润叶的爱,以至于两个没有走到一起。也许老天真是公平的,虽然他孙少安没有得到润叶,但他却去了一个山西媳妇秀莲,秀莲不仅勤劳朴实,而且善解人意,她的出现使得少安的生活发生了改变,从一个少年变成了一个能但当责任的男人。
    后来,少安在村里开了一家专长,其实他开这家厂子的本意并不光是为了赚钱,他还考虑了这样的厂子能给村里带来效益,虽然他在办厂时,遭遇了很多困难,但他凭借庄稼人那股特有的执着,硬是挺了过来,并最终把厂子越办越大,成了远近闻名的企业家。
    孙少平跟他哥哥不同,他读过高中,是知识分子,凡事都理想化,有点不切实际,骨子里是个高尚浪漫的人。
    孙少平在学生时代就是一乐于助人,不计前嫌的人。当时同班同学郝红梅偷手拍被人发现,面临被开除的境地,郝红梅伤过孙少平,孙少平本可以置之不理,但她还是出面替他平息了风破。
    少平是个纯粹的人,他觉得人活着不光是为了钱,还应当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他总觉着前方有某种东西在等着他,他应该为之奋斗,所以,他不顾家人的蜷缩,只身一人来到了城市。来到了染梦寐以求的县城后,他发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难。这时温饱成了头等大事,为了生存,他放下了读书人的架子,当了一名小工。
    后来,他来到了铜城煤矿,成了一名煤碳工人,虽然每天的工作又脏又累,但是他还是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每天晚上,他都会卷所在小床上,就这昏暗的煤油灯,静静有味地读着,那一刻,他是幸福的。
    说完孙少平,就不得不说田晓霞,这俩人是彼此互爱,并且有一个约定,未来某一天,在铜城山杜梨山下见面。可见俩人感情至深,虽然俩人家庭地位不相称,但他俩可不管这些,俩人属于冲击世俗的那类人。本来一切都挺完美,可偏偏苍天弄人,田晓霞为就以落水儿童,却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且不说这种行为值不值当,我就说说孙少平的感受,简言之,世界末日来临这句话用在孙少平身上一点都不为过。
总之,《平凡》讲的就是一群平凡的人的生活故事和变化,我们应当记住主人公们虽然都经历着苦难,但他们的心态却无一不是乐观向上的,精神上的消沉无异于自杀!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受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们每一天过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绎着一幕幕平凡。
 
 
 
 
 
 
 
 

《曾国藩》读书笔记

 

唐浩明写的《曾国藩》共三卷,二十五章,以讲述四十多岁的曾国藩奔丧回家开始,墨绖出山,在家乡办团练,打败了占领半壁江山的太平军,统领湘军打30万,后怕功高震主,兔死狗烹,自剪羽翼,又困于天津洋教案,受舆论谴责,被骂为汉奸刽子手,最后重任两江总督,死于所任,黑雨滂沱。

唐浩明对曾国藩应是既爱又恨的,爱的是他的为官之道,当官应看曾国藩,经商应看胡雪岩,唐浩明多次着力描写曾国藩慎思上谕的心理活动,如咸丰帝赐巡抚之职而竟又两日之内撤回,国藩都进行了细密的分析,此外,唐浩明对于曾国藩选贤任能、治家有道甚至其学识、诗作方面也是颇有赞赏的。而恨的则是曾国藩局守孔孟之道,心胸狭窄,难以容人甚至心狠手辣,如借金松龄、韦俊的人头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用书内的话就是背心弃义、残忍狠毒

本书三卷,第一卷讲国藩办团练,遭遇重挫;第二卷为湘军击败太平军;第三卷为国藩与慈禧、洋人的周旋。既然本书是历史长篇小说,便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笔,结合书中内容,笔者以愚见从修身、治家、治国三方面来说一下主人翁-----曾国藩!

(一)修身

曾国藩一心一意信仰孔孟学说,要以儒家思想来入世拯世,对自身的修养,他遵奉的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对社会,他遵奉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确实,曾国藩在很大程度上是做到了自强不息,在作文、写诗和炼字上,他都坚持不懈,刻苦钻研,尤其古文写作,深受姚鼐的影响,喜欢气势浩瀚、瑰伟飞腾、雄奇壮大的阳刚之美,作起文莱,气势充沛,声光炯然这可以看出国藩的自强不息。另外,在初办团练的时候,嫉恶如仇,与湖南官场、绿营相互争斗,痛斥他们腐朽之气。在初和太平军对抗时,湘练屡次受挫,遭受官场笑话,国藩也忍辱负重。

曾国藩那种对丑陋深恶痛绝,坚持正义、清廉、公正的意气深深地扎根在他的骨子里头,这也许是和曾家祖训男儿以懦弱无刚为耻有很大联系,同时也深缘于当时官场腐败、社会混乱,从而痛心疾首,以天下为己任。

但是,曾国藩也有其懦弱的一面。当率军首战太平军时,靖港大败,面对追杀声浩大的太平军,国藩跳进了长江漩涡中,后自杀不遂,便让弟弟为自己准备棺材,并写上遗折遗片,企图再一次自杀,幸得同僚左宗棠一言激发,不然史书上便要少一位风云人物了。

曾国藩虽然信仰孔孟学说,但在唐浩明笔下,他并没有施行孔孟主张的仁德。他归纳入世诀窍的八本中就有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一言,但事实上湘军所到之处就常有烧杀抢掠的事发生,尤其在攻城时乱砍乱杀,太平军、百姓无一幸免,城内秩序大乱,而对于抵抗的太平军,不论男女老少,一律剜目凌迟。但这残忍的行径都不是诸葛亮这儒雅之人所为,反倒更像项羽、曹操般的狠毒,而这又是与国藩书生意气、无带兵之才有关。但无论如何,这种行军的举措都是和他信仰的孔孟之道相背离的。另外,对于降将韦俊,曾国藩背信弃义,不仅没有兑现当初招降时说上请高衔,给予重赏,还蓄意冷落,后为了裁撤湘军,竟强加罪名,杀头示众,以恫吓别人,按这样看来,曾国藩便是无义之徒了。

曾国藩初以孔孟之道来统筹军务,结果处处碰壁,从江西受困到回家奔丧后,曾国藩回想出山五年间的往事,接纳了道家的思想----“天下之至美,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河所以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经历暴风雨后研读道家经典,曾国藩领会到入世出世是可以而且应该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正如他自己说的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心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退名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而后曾国藩在官场上处事也应用了这种以柔克刚,刚柔并重的道家思想。他调和与官场的对峙关系,军务上与绿营合作,而又不失自己的主导地位,后来对于绿营悍将陈国瑞也是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方法来制服。曾国藩这种改变的举措为他后来攻取金陵、荣升侯爵作了很好的铺垫。

除了以上所说的,曾国藩坚持每日三省,炼字、读书,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静思休憩,他喜爱东波说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廋,无竹使人俗。所以在两江总督府第的院子里种上了湘边的斑竹,又叫湘妃竹。在修身方面,可见曾国藩是有着一种闲情静谧之趣。

唐浩明把曾国藩修身归纳为五字:诚、敬、静、谨、恒。诚就是指为人的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敬就是敬畏,表现在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静,是指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谨,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恒,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这五个字在书中都尽有体现,尤其是敬,曾国藩在官场上行事如履薄冰,事事谨慎,而书中也尽力地多次刻画曾国藩的三角眼,冷看世事,让人畏惧。五字的最高境界是慎独’”。曾国藩在留给儿子的家训五本里第一本就是慎独。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而曾国藩慎独的手段就是记日记,对自己的一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对自己在修身方面做检讨。

笔者对于曾国藩修身造诣尤其敬佩,认为做人当如此地认真、执着,才不枉此生。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标准、原则,并坚持不懈,可以说是对整个人生价值的升华,塑造有意义的生命,这对于现代轻浮的年轻人可能是个过分的要求

(二)治家

曾国藩虽然大半生在军务上周转,但对家庭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上孝敬父母,下教育兄弟、儿子,曾国藩在曾家的地位是高尚的,甚至是统辖着整个家族的发展。

当自己身进翰林时,曾国藩多次写信给同样走科举之路的弟弟们,谈读书之要----读书须立志有恒,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他把自己的领悟和弟弟分享,一起进步,但事实上在多个兄弟中,除了曾国藩在科举上有点成就外,其他都无多大建树。随后几个弟弟又追随这位哥哥办团练,打太平军,成绩最大的便是当上帅领的曾国荃-----他不仅率军围安庆,攻破金陵,火烧天王宫,还获得了伯爵封衔。而当这位九帅失意回乡后,他又勉励弟弟重拾古书,认真研读,把自己的行军经验和书中内容相结合。

由于深知官场黑暗、战事险恶难测,曾国藩并不强迫儿子考科举,进翰林,反而更倾向与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鼓励他们读书、写字、学洋文、学机械。曾国藩对儿子的成长、成才是苦心经营的。如当他得知儿子纪鸿通过县试时,他写信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警戒孩子刻苦、简朴,不要染上公子哥儿那种奢华之习。另外,当曾国藩和家人同处一室时,便常常督促孩子练字、读书、写作,还要一一做检查。

而对于家中妇人,国藩也是有所经营管辖的。除了不允许妇人迷信、请巫师外,还经常给她们制定功课表。如在曾国藩北上征捻前夕,他便亲手为媳妇和女儿们订了一个四事功课表:一食事: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二衣事:巳午刻,纺花或绩麻;三细工:中饭后,做针黹刺绣之类;四粗工:酉刻后做鞋或缝衣,一直到二更收工。而且还要夫人督促验工,自己回来后再做总验。

但是世事也会有不尽完美的,弟弟倚战功运了大批财宝回家,开田建房,奢华至极,骂声载道;自己为女儿安排的几桩婚事几乎都失败了,或是女婿体衰早逝,或是嫁了纨绔子弟,或是无能无才的庸人。

曾国藩身居高职,政务繁忙,却常常惦记着家事,关心弟弟、儿女的成长,关心整个家族的长足兴盛,依现在的眼光来看,曾国藩可以说是一个负责的大丈夫。曾国藩在临死之际,以自己数十年人生之得,为儿子立下了四条家训: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四曰习劳则神钦。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嘱咐儿子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作为一位家中长老,国藩可谓尽心尽力了!!

(三)治国

致力于救国救民,效法郭子仪、诸葛亮,任一名贤相,为国家事业献身,是曾国藩一身所追求的,最为向往的。从文官转走武官的路子,统帅30万湘军,挫败太平天国,功高威震天下,又适应时势的要求,探讨解决内忧外患的治国方略,同时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倡导洋务,这些都可以用政绩昭著来形容。归纳书中内容及网上部分资料,笔者认为曾国藩治国有以下几略:选贤任能、屡败屡战、倡导洋务。

曾国藩的选贤任能,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他在政治上的建树。书中多次说到曾国藩实无军事才能,在靖港大败、孤守祁山就可以看出,而能够击败太平军主要还是得力于他的下属将士和幕僚。先有赤胆忠心的康福、彭玉麟,领军之才的塔齐布,后又足智多谋的赵烈文、薛福成,识时务的李鸿章等。康福降韦俊,彭玉麟统制水师,塔齐布敌连捷,李鸿章统建淮军等等,这些都是佳话。也许正因为这一群衷心、杰出的下属、幕僚,曾国藩才得以平步青云。

曾国藩创办团练初敌太平军时,在官场、战场上屡屡碰壁,甚至在靖港大败时企图轻生以示殉国。在多次的战斗中,曾国藩的军事思想、政治思想渐渐走向成熟,沉着稳重,步步为营,但又不是那种胆小之徒,还敢于在适当的时机挺险决策,如在北上征捻战场被动,毫无转变之际,曾国藩把胜负押在河防之策上,尽管被迫调离前线,他还是嘱咐战场接班人----李鸿章坚持河防战略,并最终扭转了捻展的形势,取得胜利。

身为三朝元老,曾国藩清楚地认识到国力日渐衰弱,腐朽的朝廷已经无力再撑大局,放眼前看,他体会到时代进步,西方文明的先进,甚至是这片神州大地也有所不及。曾国藩力主倡导洋务,支持建办江南机器局,造坚船利炮,派幼童出国留学,从而增强国力,雪鸦片战争和天津教案之耻,弘扬国威。尽管在我们现在的角度看来,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在当时仍是封建皇帝统制的清皇朝,保守派极力抗衡的时代,那便是一个划时代的举措了。更重要的是,这种举措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以至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放眼看世界,谋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综观曾国藩的一生,他以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示严格砥砺自己,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内圣外王的理想人生道路。清廷在他死后誉只为忠诚体国,节劲凌霜古无完人。历来名人对曾国藩的评论众多,有章太炎的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毛泽东的禹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能受书中内容影响,笔者对于曾国藩本人佩服至深,尤其是修身的心得,发人深省,受益匪浅,曾国藩可谓清末独领风骚的一个圣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