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唱教育之歌(马拉松读书心得)
  • 发布人:qzjy
  • 时间:2011-11-03
  • 点击:5755
  • 来源:[db:来源]

                                  

其一

                     爱在指尖流淌

                              ——读《爱的教育》有感

题记: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里,首先自己心里得有阳光,是的,生命不仅需要阳光,更需要人性之光,让我们的人性之光散布到别人的心里,散布到每个孩子的心里吧!

   午后,人间四月天,暖暖的太阳照着一张张微笑的脸,我做在电脑前面,一行行小小的字从我的指尖,从我敲打的指尖流淌出来,从我翻着一页页书本的指尖流淌出来,那就是爱的教育。

   《爱的教育》是非常小的一本书,不过是描写一个叫恩里克的男孩写的10个月的日记而已,在恩里克的身边是一些非常不起眼的孩子和孩子的父母。可是当我们静下心来,用心去读的时候会发现《爱的教育》确确实实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经典,他是意大利教育家、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在作者笔下,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爱的故事,有父母之爱、同学之情、师生间爱的互动,家长间爱的传递。我们可以看看这些简单而又平凡的故事,“舍己救人的罗佩尼”“正直的卡隆”“受伤的工人”“看护父亲的孩子”“考试”“告别”,从这些小小的篇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故事中的这些人身上都有散布到别人心里的阳光。

《爱的教育》中极少有煽情的话语,但在这细腻平淡的叙述中,却能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很多人读的不禁泪流满面,《爱的教育》没有多少悲壮的事迹,但是读起来的时候却往往让人热血沸腾,为他们的小小的英雄壮举而感到兴奋,《爱的教育》没有正正经经的谈过一则爱的教育,但是通读全篇以后会发现其实没有一则不是再告诉我们如何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他的皮肤、他的阶层、他的学识。作为一名特殊教育的老师,我想这本书说描写的主题爱,是很值得我去思考的,爱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是没有爱,一定是没有教育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热爱学生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那么《爱的教育》则引导人们如何去爱一个人,爱是一个拥抱,爱是一次鼓励,爱是一句叮咛,爱是一声问候,爱是一个微笑,爱是发自内心的去善待周围的人。学前阶段的孩子是道德、品格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的关键作用是促进儿童发展善良的情感,让他们初步知道是非善恶,只有这样,他们在以后成长的路上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和道德认知的进一步发展。

读这本书整整一个月了,在这个月里,我反复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对学生怎样的教育才是爱的教育?突然想起了王朔的小说《看上去很美》,我想当特教教师不应当看上去很美,而是真的很美,美在外表,更美在心灵。如果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的爱从我们的指尖传递出去,在我们抚摸他们小小脑袋的时候,在我们伸出拇指表扬他们的时候,在我们牵起他们的小手一起游戏的时候,在我们。。。。。。。。翻着《爱的教育》,爱在指尖流淌着,我想当我将这指尖流淌的爱传递到孩子的身上的时候,就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礼物了。

朋友,如果你有时间,也去翻翻《爱的教育》吧,一定会有一种情感在你的指尖涌动。

                            钟金卿 2010/11/3

                  其二

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有感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第一条: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看到这条标题,我对抽象一词不甚理解,既然没有抽象的学生,那么啥是具体的学生呢?才明白每一个学生拥有的个性,学生认知能力和特点的差异,学生学习能力,自控能力,思辨能力,逻辑思维等等的差异,是啊,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都是活生生的学生,任何书上描写的学生如何云云都不会在现实具体中全部体现出来。

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做到什么程度。在写教案的时候,往往会有学情的分析,但是现在想象那些学情分析是何等的泛。比如小A同学和小B同学接受能力差,基础薄弱等等。很多教师对课堂上每个学生大大致情况都默不清楚,更不必说通过努力能达到什么程度了,我们班上的小C和小X同学,读书奇慢,一篇课文读一个小时都很难读完,所以我在平时就布置不同的任务给他们,但是老实说我现在才觉得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我都实施快一年的不同任务了,为何他们依旧没有提高的迹象呢,还是其他同学也在提高,所以寻找不到差距的变小,其实我可以很肯定的说,他们读书的速度确实没有显著提高。明天要上《桃花源记》,就预习方面讲,L同学、H同学、B同学基本上可以在我的要求下预习,读熟文本,基本比较准备翻译本文,M同学可以自觉预习,但是读熟文本和翻译比较准备都有难度,CX同学则基本上很难读完其中一段,搞懂一段。我对小C和小X的要求就是挑一段你喜欢的,读熟来,尽量翻译好。的确教师不能向儿童要求做他不能达到的事情。只有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才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成功的乐趣。

只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快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的心情焦躁、筋疲力尽。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调皮、小动作、睡觉等)就绝不会发生。最近在课堂中经常发脾气,上课的时候也经常感到烦躁,而这种烦躁的来源主要是抱怨学生的水平太次,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丝毫没有进步的感觉而感到沮丧,甚至是绝望。我想提出问题学生没有去思考,或者说不会回答,互动开展不起来等等课堂问题,归根结底是自己没有从学生现有的水平出发。我们班上学生水平差距非常大,两个学生不会读书(无法阅读),两个学生思维僵硬,不开阔,记忆到是很好,两个学生领悟能力强,但是却非常慵懒,阅读课文时候,我总是以中等速度的同学为基准,快速的两个同学有问题思考,超级慢的两个同学往往在课堂中很难学到东西,我总以为自己已经尽一切努力分组教学,照顾个别化了,但是今天再看看书的时候,才发现其实我离好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有很长的道路去走。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第二条:教师的时间只有24小时

作为一名新教师,常常感觉很悠闲,我不知道自己怎么可以这样说出来。一周19节课,一天平均差不多四节,一节课40分钟,也就是上课的时间160分钟,3个小时不到一点,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班主任,琐事比较多,虽然班级人数不多,但是时常有一些事情都需要班主任,学校的任何活动班主任带班,早操,班会、学生领菜票、每个月每个老师必须听四节课、还必须到师傅那学两节,学生问题也比较多、比较棘手、因此按道理来说我没有闲的,况且自己带了3个班的历史、两个班的地理、一个班的语文,以及有些时候学校的一些文字处理,我哪里的悠闲,我不知道。也许是松懈和怠慢吧,不然为何每天还有时间玩游戏呢?

语文作为主课,老师说重点课文或者说我认为的好文章,我经常非常认真,光光备课就先浏览30页以上的资料(别人教案设计、教学反思等),然后写教案,上课,写反思,因此有的课往往一上就是一个星期,自读课文往往是一节课,蜻蜓点水而过。历史和地理课,老实说在特教学校是很不被重视的学科,由于高考不考,加上学校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师,所以往往都是叫一个课比较少的老师去带,我一到学校,校方听说我对历史、地理有兴趣,就叫我去带了。如果每本都写教案,显然不可能,6本教案一起写,我真的是没有那个本事,所以就重点写语文,历史写下讲义,地理则随性发挥了。在这里讲下地理教学,由于教具有限,盲生地理学起来会非常吃力,我往往在多媒体上,让每一个低视同学尽量可以有个比较直观的感受,向铁路、交通枢纽等基本上是用学生扮演来讲解,小A是北京,站在一个位置上,小B是上海,那么他应该站在什么地方,然后在问他们之间的铁路叫啥(京沪)。

平时周一到周五总喜欢忙里偷闲,周末的时候懒得备课,老师我时间挺多的,为什么呢?是不是堕落还是啥。

文中提到“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知识的渴求”对于不喜读书的我读书是为了啥呢,以前读书主要是为了装点门面,也就是虚荣吧,比如说聊天的时候人家说到哪本书,如果自己不知道,感觉丢脸,所以以前读书的时候往往是泛泛而看,很少精读细读的,印象中没有一本书是我看过三遍以上的,小学的时候倒是很有读书欲,然而生活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没有书,学校图书馆又很少开放,所以每次某某同学带一本书去学校,我都谗的很,只记得看过《365夜》《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杂志就只有《故事会》了,对了还有那种连环画,爸爸抽屉里的那些连环画我看了又看,还是不解馋,其实现在想来,在那小山沟,像爸爸这样的一个农民有小人书就已经很不简单了。到初中的时候我对散文和诗歌已经很感兴趣了,那时候几位堂哥读大学,有大学语文,他们经常带一些《辽宁青年》《科技博览》《世界博览》等杂志,我就疯狂的看,尤其是《辽宁青年》,记得把每一本的卷首语都抄下来,然后反复吟诵,比如《希望不会老》等篇章至今还有些印象,中学没有图书馆,高中的时候倒是有,周末有空的时候写个专贴马拉松路上——且行且歌唱。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他,必须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本人愚钝,这句话还不太理解,希望前辈多多指教。

                                                      2014-4-22 泉州城东

 

 

 

 

 

 

 

 

 

 

 其三

读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之第一封》批注

尊敬的先生:

您的信前几天才转到我这里。我要感谢你信里博大而亲爱的依赖(一个成名作家对晚辈的礼貌却彰显出大家风范,记得吉吉曾经给一个教授写信,教授的措辞用语严重影响了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也使我对那部作品失去了兴趣,一个处于所谓的弱势阶层的时候,要不尊重人很难,可是当人成名以后,想尊重人都很难,看看今年那些明星撞车后的表现,真不知道这样的公众人物有何追捧的需要!)。此外我能做的事很少。我不能评论你的诗艺;因为每个批评的意图都离我太远(无论评价人还是评价物品,事情,我们有多少是先入为主,或者有多少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去大发议论呢,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太多的这样的人,至少我觉得自己应该尽量让自己少卷入不了解的评论中)。再没有比批评的文字那样同一件艺术品隔膜的了;同时总是演出来较多或较少的凑巧的误解。一切事物都不是像人们要我们相信的那样可理解而又说得出的;大多数的事件是不可信传的,它们完全在一个语言从未达到过的空间;可是比一切更不可言传的是艺术品,它们是神秘的生存,它们的生命在我们无常的生命之外赓续着(我们总是试图去表达,试图去记录,试图去说服,可是再想想以老子的智慧也许可以留下大量的著作,可是只有参透真谛的人才不会那样叽叽喳喳,因为他们明白更多的时候这些存在语言无法准备体现)

我既然预先写出这样的意见,可是我还得向你说,你的诗没有自己的特点,自然暗中也静静地潜伏着向着个性发展的趋势。我感到这种情形最明显的是在最后一首《我的灵魂》里,这首诗字里行间显示出一些自己的东西。还有在那首优美的诗《给雷渥琶地》①也洋溢一种同这位伟大而寂寞的诗人精神上的契合。虽然如此,你的诗本身还不能算什么,还不是独立的,就是那最后的一首和《给雷渥琶地》也不是。我读你的诗感到有些不能明确说出的缺陷,可是你随诗寄来的亲切的信,却把这些缺陷无形中给我说明了。(先生委婉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指出亮点,也提出不足,评价中肯,以先生的处世为人要向青年诗人点出中肯的评价,定是花了大量宝贵的时间看了晚辈的作品,从而想起了一个故事,说的是德国人个个把孩子当成教育的对象,无论认识与否)

你在信里问你的诗好不好。你问我。你从前也问过别人。你把它们寄给杂志。你把你的诗跟别人的比较;若是某些编辑部退回了你的试作,你就不安。那么(因为你允许我向你劝告),我请你,把这一切放弃吧!你向外看,是你现在最不应该做的事。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太经典的话语了,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总是试图寻求外在的帮助,可是有谁想想这些问题是心灵的困惑,这是谁都无法帮助你,只有每个人走进自己的心灵广阔世界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顿悟、有可能参透、有可能超越)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的答复(多少时候,我们太过于注重别人的评价,而本末倒置了,作为一名教师,其实领导和同事的评价有时候是不太合理的,船长,我亲爱的船长(经典电影春风化雨),只有孩子,也只有我的内心才是根本尺度)若是这个答复表示同意,而你也能够以一种坚强、单纯的“我必须”来对答那个严肃的问题,那么,你就根据这个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你的生活直到它最寻常最细琐的时刻,都必须是这个创造冲动的标志和证明。然后你接近自然。你要像一原人似地练习去说你所见、所体验、所爱、以及所遗失的事物(保持内心的好奇、敏感吧,不要让世俗和自己的经验蒙蔽了,体验每一个崭新的时刻,才可以真正体验生命的美好)。不要写爱情诗;先要回避那些太流行、太普通的格式:它们是最难的;因为那里聚有大量好的或是一部分精美的流传下来的作品,从中再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则需要一种巨大而熟练的力量(回想自己的过去,或者是看看周边的人,都说爱情中的人都是诗人,也许我们写的爱情诗很粗糙,但是我也依旧要歌唱属于自己的生活,我们写爱情诗并不是为了能够成为经典,而是要表达我们的感情,所以写诗的时候不用避讳爱情诗)。所以你躲开那些普遍的题材,而归依于你自己日常生活呈现给你的事物;你描写你的悲哀与愿望,流逝的思想与对于某一种美的信念——用深幽、寂静、谦虚的真诚描写这一切,用你周围的事物、梦中的图影、回忆中的对象表现自己。如果你觉得你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你不要抱怨它;还是怨你自己吧,怨你还不够作一个诗人来呼唤生活的宝藏;因为对于创造者没有贫乏,也没有贫瘠不关痛痒的地方(任何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不要去过多的羡慕别人的精彩,其实细心留意,我们不也是挺精彩的活着吗,做一个精彩的自己,向自己的宝库提取,在无论任何时候,他都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真的,心,是一片广阔的世界,了解自己,就环游了世界,了解他人,就是到了另一个星球。。即使你自己是在一座监狱里,狱墙使人世间的喧嚣和你的官感隔离——你不还永远据有你的童年吗,这贵重的富丽的宝藏,回忆的宝库?你望那方面多多用心吧!试行拾捡起过去久已消沉了的动人的往事;你的个性将渐渐固定,你的寂寞将渐渐扩大,成为一所朦胧的住室,别人的喧扰只远远地从旁走过。——如果从这收视反听,从这向自己世界的深处产生出“诗”来,你一定不会再想问别人,这是不是好诗。你也不会再尝试让杂志去注意这些作品:因为你将在作品里看到你亲爱的天然产物,你生活的断片与声音。一件艺术品是好的,只要它是从“必要”里产生的。在它这样的根源里就含有对它的评判:别无他途。所以,尊敬的先生,除此以外我也没有别的劝告:走向内心,探索你生活发源的深处,在它的发源处你将会得到问题的答案,是不是“必须”的创造。它怎么说,你怎么接受,不必加以说明。它也许告诉你,你的职责是艺术家。那么你就接受这个命运,承担起它的重负和伟大,不要关心从外边来的报酬。因为创造者必须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联接的自然界里得到一切

但也许经过一番向自己、向寂寞的探索之后,你就断念作一个诗人了那也够了,感到自己不写也能够生活时,就可以使我们决然不再去尝试;就是这样,我向你所请求的反思也不是徒然的。无论如何,你的生活将从此寻得自己的道路,并且那该是良好、丰富、广阔的道路,我所愿望于你的比我所能说出的多得多。

我还应该向你说什么呢?我觉得一切都本其自然;归结我也只是这样劝你,静静地严肃地从你的发展中成长起来;没有比向外看和从外面等待回答会更严重地伤害你的发展了,你要知道,你的问题也许只是你最深的情感在你最微妙的时刻所能回答的(想起了冰心的消失,人们只知道成功的花,却不知道他浸透了泪水和心酸)

我很高兴,在你的信里见到了荷拉捷克教授的名字;我对于这位亲切的学者怀有很大的敬意和多年不变的感激。请你替我向他致意;他至今还记得我,我实在引为荣幸(感恩,无论在任何地方,处于任何位置,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体验人生)。

你盛意寄给我的诗,现奉还。我再一次感谢你对我信赖的博大与忠诚;我本来是个陌生人,不能有所帮助,但我要通过这封本着良知写的忠实的回信报答你的信赖于万一。

 

 以一切的忠诚与关怀: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1903218;巴黎

                                             2011/6/3  钟金卿 泉州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