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人:qzjy
- 时间:2011-11-03
- 点击:5667
- 来源:[db:来源]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反思
一天,我打开了学校精心掏选送给每一位老师的书《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随着翻阅页码的增多,我被书本上的内容牵扯出的思绪,就如同那滚滚的车轮,不断翻腾。随手拈起碰撞、翻腾起的思绪浪花,把它们记录于纸上,影印于脑中,镌刻于心底。
一、在阅读中“静心”。
书中第68页的《教师要有静气》中这样写到:“有的人有躁气,这种毛病许多人都有。躁气就是浮躁之气,干起事来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得彻底,却急于表功,最好事情没有干完,就要评这评那,最好还能见报纸上电视。躁气病是一种现代病,这种病还会传染,自然就要传染给学校,传染给教师。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老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实实在在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
读到此段,心中难免惧怕郑杰校长所说的“躁气”之病。这种病是伤教师,伤学生,伤学校,伤教育事业的慢性病瘤。它就如现在流行病甲流一样,虽不立即致人于死地,却也伤身损骨,波及一片。得了这种病的教师,轻者急功近利,重者害了一批学生。
身为教师,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从事的职业。教师,是一个需要耐心、爱心、恒心的职业,它的职业效果不是立刻就能显现出来的。首先,因为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会思想、会成长、会变化的孩子,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所以,要想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教师教育的成果,就必须持有耐心与恒心。同时爱心是教师更为需要的。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认为,爱是进行教育的起点,教师不爱孩子,师生之间就没有情感的、共鸣,学生也不会在教师影响激励下满怀信心奋发向上;爱是转化学生的催化剂,学生一个行为习惯的养成或改变是需要长时间的,在爱的温暖下,学生的转化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孩子永远是爱的最大需求者,它像阳光雨露之于植物一样,会催其茁壮成长,对具有可塑性的儿童来说,谁真正爱孩子,谁就能拿到打开学生内心世界大门的钥匙。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拥有耐心、爱心、恒心的教师怎能不令学生亲近、喜爱呢?这样的教师成功地教育学生,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正确面对自己的职业,想一想“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所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自然而然地就少了份躁气,多了些静心。
二、在阅读中“反思”。
在书中第40页《教师要继续学习》一文里,我读到了这样一段话:“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他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动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此,学生还能拯救教师自己。学习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学生亲近你,使你永葆青春,使你有魅力。最终,因为学习,你拥有你的工作,你将学习与工作合在了一起,甚至你的美好生活有一大半在工作中实现了。”
读完这段话我觉得,它说得很在理,不过其中少了一个重要的词“反思”,应该是“学习与反思”。为什么这么加?因为,我们如果只学习不反思,那也可以说是机械的学习,这份职业就算有活力,那也维持不了多久。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过程就是经验与反思的过程,也就是经常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于是,在读完这段话后,我的脑中不禁蹦出了自编的一句话:“只会读,不会记,这是录音机;只会记,不会想,这是摄像机。”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应该只作教材的录音机、摄像机,而应该发挥自己的才智,作一个知识的引导者、教学的思考者。让反思在我们教师成长之路上留下一串深深的足迹。
如今的教育需要的教师,已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式的教书匠,而是能够善于学习、勤于反思的教育家。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们只有静下心来,勤于反思,才能找出自己在教育中问题所在,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使自己在教育的工作岗位上早日转型为一个符合21世纪素质教育下的理想教育者。
以上两点是我在学习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教育著作后一点肤浅的想法。但,不管肤浅与否,这里面已经留下了我学习后的反思痕迹,我想,它一定会在我的教育之路上烙下一个虽小却深深印迹地起点。我的教育之帆已经起航!